王西安太极拳论 太极拳身体重要姿势注意( 五 )


吊裆与裹裆有什么不同?裹裆不是形式上的动作 , 是以意识使两腿有对向包裹的意思 , 同时膝关节微微内收或外开 , 但最终要使膝盖尖与脚尖形成上下垂直线 , 这时自然会达到裆开一线和裆要圆 , 圆则稳之目的 。 这是裹裆的练法 。 所谓裆开一线是指两大腿要开裆 , 不要开大 ,  只要意念一想开裆即开成一张线缝就够了 。 因为裆开一线之后 , 两腿中间好象变成圆形 , 裆圆之后 , 下盘能稳固 , 上盘也轻灵 , 所以在开裆的当中还应注意会阴要虚 , 小腹要实 。 这时身形回转动作更加灵活 。 同时 , 两腿进退成为有秩序的 。 裹裆的作用 , 在使两腿保持紧张姿态 , 如裆不裹 , 两腿便散乱 , 进退不能自如 。 总之 , 裹裆是锻炼下肢不可缺少的一个动作 , 缺此便没有步法有序移动 。
13、腿:
太极拳对于腿部的要求 , 首先 , 要做到虚实分清;其次 , 要做到动作轻灵且有柔韧性;第三 , 要做到平衡稳定 。 因为腿和脚的动作 , 需要依据拳式的屈伸 , 而做前后、进退、上下、起落之状态 , 所以两腿在变换时要求灵活 , 步法要分清虚实 。 承受体重的腿为实 , 另一腿为虚 。 只有做到虚实分明 , 动作才能稳定灵活 , 进退转换变化自如 。 同时 , 两腿两脚要平均调和 , 即轮换运动 , 交*休息 。 腿和脚的作用很大 , 每个姿势动作 , 都需要这两个部位来支持 。 可以说腿是支撑身体根基 , 也是劲力发动的要源 。 腿所起的重大作用 , 都要通过胯、膝、脚三个主要部位来完成 。 拳论云其要在脚 , 发于腿 , 还有裆开于胯、纵之于膝 , 蹬之于足 , 脚打七分手打三等说法 , 说明了太极拳在技击发功时 , 手只占三成劲 , 主要是依*腿和脚的作用 。 由此可知腿的重要了 。
腿和脚和练法 , 要根据松跨、提膝 , 脚心空的要领进行练习 。 所谓胯要松是为了使关节周围较紧的韧带达到松弛 , 之后在做踢腿的动作时 , 会觉得灵便 。 对于膝关节就时刻保持轻度屈曲 , 这样做能使膝关节随时随地起到弹性作用 。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进行松胯提膝的锻炼 , 如上楼梯或上台阶或游园登山时 , 只要在思想意识上一想松胯提膝那么 , 立刻会感到全身轻松灵活 , 则上的既快又不费力气 。 当下山或下楼时应用何要领?从高处往下时就不能用松胯提膝了 , 而要用胯和脚的变换关系了 。 具体的做法是用意念想到哪里 , 哪里就放就行了 。 如这只脚刚刚落地时就应从这只脚的脚掌开始想起 , 往上想到胯再从胯往上松到脚 , 这时那另一只脚便会自动地向前迈进 , 而在这时候 , 应将意念转移到又刚刚着地的这只脚掌上 , 往上想到胯 , 之后再想到脚 。 为样循环轮换交替着想 , 使两腿很平稳自然地完成从上到下的交互运动 。
以上13个规则 , 乃练太极拳时身体各部位极重要的基本姿势 。

缠丝劲论
缠丝劲 , 是呈螺旋形 , 始于内、形于外的一种劲别 。 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 , 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 。 此劲是因平时练习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 。 始而不觉 , 久而渐现 , 其劲始于脚、行于腿 , 通脊背 , 越两小臂达于梢节 。 日复一日 , 年复一年 , 久之则能形成自然规律 , 举手投足无须再加思考 , 则自然能随心所欲 , 渐阶神明 。 故与人交手时 , 此劲能自然行于肌肤毫毛之上 , 顺而引之 , 逆而击之 , 敌来化之 , 即化即打 , 纯是心起劲达 , 而不知身之为已 , 已之为身 , 不知威力从何而来 。 如明白此劲 , 并转化为实际能力 , 非下很大不可 。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摸、体会 , 才能渐而知之 。 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、外缠、上缠、下缠、左缠、右缠、大缠、小缠、顺缠、逆缠、进缠、退缠、正缠、侧缠、平缠、 立缠 , 百般缠绕 , 环环相扣 , 端端互生 。 总之 , 是以中气贯于其间 。 而引即是进 , 进即是引 , 此皆是阴阳循环 , 正反转化的道理 。 缠丝劲是周身上下内外一动皆以螺旋形旋转 , 始发于内、后形于外的内劲 。 此劲既不可太柔 , 也不可太刚 。 过柔 , 则不适应于交手作战 , 纯属软手 , 软手则不能接物应敌;过刚 , 则转动不灵 , 死板呆滞 , 不能随机应变 , 徒受敌制 。 所以 , 应择其中而已 , 即刚柔相济 , 虚实相兼 。 其周身规矩 , 顶劲领起 , 脖项自然悬直 , 腰劲下塌 , 平心静气 , 两腿虚实分明 , 周身开中寓合 , 合中寓开 , 支撑八面 。 行动练拳 , 静若处女 , 注内不注外 , 切不可外带张狂之气 。 表面观之应是一片悠闲神情 , 大雅风范 。 至于接手应变如何 , 权衡皆本于心 , 拳来顺应自然 , 进退、缓急、轻重 , 则随机应变 , 本着太极阴阳对称 , 不偏不倚之理 , 一开一合自有妙用 , 何须再论招势 。

推荐阅读